类库大魔王
类库大魔王 懒惰,傲慢,以及无耐心

CodeLite/Code::Blocks插件机制简单分析

  昨天查看了一下CodeLite和Code::Blocks的源代码,了解了一下它们的插件机制的实现情况,还是非常简单的。
  CodeLite宿主程序是一个单独的exe文件(Windows平台下),插件都是单独的dll文件。宿主程序首先声明了一组接口,这组接口定义了宿主程序可以提供给插件使用的各种服务,比如访问当前编辑器等,然后宿主程序实现这组接口。接着再声明一组接口,这组接口需要每个插件都提供自己的实现,另外,插件还需要提供几个dll标准的导出函数,用于查询插件的基本信息,比如返回版本号,返回接口创建后的实例等,这跟Windows的COM很像,只不过COM规范更完善得多。插件要实现的接口包括在菜单中添加自己的菜单项,添加工具栏等。CodeLite启动后,扫描文件夹,取出各个插件dll,查询出接口实例指针,调用插件实现的接口,并将宿主程序自己实现的服务接口指针传递给插件,这样插件就可以反过来访问宿主中的数据。
  Code::Blocks的实现跟CodeLite差别不大。Code::Blocks的宿主程序是一个很小的exe文件加一个很大的dll文件,所有的核心功能都在dll中实现,exe只是一个外壳。插件实现跟CodeLite类似,都是dll,区别在于Code::Blocks定义的插件接口类型有好几种,比如普通插件,编译套件插件,调试器插件等等,另外的区别就是,由于Code::Blocks宿主并没有采用接口的形式提供服务,而是将服务封装在核心dll中,所以插件要访问核心服务都是通过链接这个核心dll来实现的。
  从开发者的角度看,Code::Blocks需要的代码量相对小一点,因为少了宿主接口声明,以及接口实现的衔接部分。但CodeLite的接口形式提供服务封装性更好一点,更类型无关。Code::Blocks的插件开发需要核心dll的那些头文件以及链接库文件,这难免有种暴露了过多细节的嫌疑,而CodeLite则只需要接口声明就行了。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CodeLite的方案。

感觉本文不错,不妨小额鼓励我一下!
支付宝扫一扫

支付宝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如果你看不到评论框,说明Disqus被墙了。